close

 

 

『蝴蝶』(生命教育)

     1849年,西班牙一位昆蟲學家發現了稀有品種的蝴蝶,他決定以西班牙女王「伊莎貝拉(Isabella)」來命名;「伊莎貝拉」被譽為全歐洲最美麗、最罕見的蝴蝶,藍綠色的雙翅璀璨無比,卻只有短短3天的壽命。傳說中,只要向「伊莎貝拉」許願,她便會將願望帶上天堂,令夢想成真!

     宇宙萬物各有其始,亦有其終,有些生命一出現,就充滿了不平等(弱肉強食)、也有些是有缺陷的或不被重視的(墮胎、未婚生子)。這些生命在外界來看是被人忽視,甚至於是被鄙視。但,不管是先天或後天所造成的不被珍愛的生命,它(他、她)們本身確實是實實在在存在著,即使是像有些生命很短暫,那也是它(他、她)們的一生。生命是不分長短的,而應該是不是把每一分每一秒都讓自己很「充實」,很「實在」的過著!

 

    從這部片子我們以『校園經營者的觀點來看』是否能給教育一些思考的問題:

一、每個家長和教育人員對自己的小孩,是否真正「在乎」或「滿足」他們

的生活與需求:

所謂的「在乎」或「滿足」是,對他們的成長照顧之外,面對現在與未來環境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能,及一顆真正關懷的心。

二、孩子的學習除了在家庭、學校之外,還有那裡可能提供?

        從生活中去「體驗學習」、從生活中去「發展課程」,才是真實的人生,也才是帶得走的基本能力!

三、我們的教育滿足了孩子的疑惑嗎?

   我們是不是也經常對『教育』發出「為 甚麼」的疑問?

        孩子的成長過程,充滿著「為甚麼」的疑惑與新鮮感,那是對問題的渴望解答,而我們給了他們甚麼樣的回應?是否不經意的漠視?忽視?是否因此可能澆息了求知的熱情?而我們是否也有像孩子一樣的求知欲,對『教育』一直發出「為甚麼」的好奇與期待!

四、『隔代』之間教養?對話?觀點?成長環境背景?之不同,如何融合?

    與相互的理解和  學習?

       一老一少生活經驗與背景的差異,可以互補與互相學習,家有一老如有一寶,智慧可傳承于下一代;純真心靈與想法,也可讓大人回歸至人性最真誠的境地。現代科技的文明產物(如手機)有其便利性,但是否也是另一種的束縛,一旦成癮或失能時,也可能造成自己情緒的沮喪與不知所措,甚而為他人所掌控!

五、指責別人的不是時,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?

        去發現、批評他人的缺點很容易,但也易造成自以為是!

六、我們對對方的『愛』,他真的知道嗎?

        愛不是自己認為對方已感受到了、知道了就可以,應該要勇敢的說出來、表達出來、要行動、要讓對方真的感受到!不要等失去了,才說、才要作,那已經為時已晚了!

七、每個人是否找到自己想要的?在那理?

        片中老人尋找「蝴蝶」,媽媽尋找「孩子」,小孩尋找「寄託」,大家所尋求的無非是都是個「愛」,不同形式所轉換的對象 --- 對親人的愛、對生命的愛!我們呢?還沒愛過的人?還沒去過的地方?還沒作過的事?應把握生命的每一次機會去完成。要尋找的也許在遠方,但也許就在當下、就在眼前!

八、有缺憾的生命,怎樣去彌補呢?

        不平等(弱肉強食)、有缺陷的或不被重視的(墮胎、未婚生子)生命,不是他們的錯,更應該要被呵護,「不快樂的孩子通常想急著要長大」!我們何其有幸能正常成長,當更加不吝的施予愛與關懷!只要心中有愛、真誠互動、立即行動,相信所有的生命也可以很圓滿的!

九、『生命』的意義與價值是甚麼?

        我們分分秒秒活在「生命中」,與「生命」不能分割,但活了數十年,到底,該怎樣才是對的起自己的生命與該怎樣過一生?是否讓自己經常沉澱下來想一想、經常調一調「生命」應該遵循的方向!

十、如何啟發孩子的探索的動機與主動學習的興趣?

老人為死去的兒子,立下目標去捕抓「伊沙貝拉蝴蝶」的夢想;小孩陪其於過程中,所見所聽所聞,充滿著高度學習的情緒。今日的教育,上至政策,中至學校、老師的教學方法、課程、教材等,如何去吸引學生高昂的學習興趣與自我研究的動機,都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要經常思考的課題!

 

    想不到一部電影,可以讓自己聯想出很多讓自己可以去探討的問體,第一次用這樣的方式去閱讀電影,在邊看電影,邊記要點與心得,最後再整理出來至少十個問題來,也是另一種的學習方式,另外也自己體驗到另一種教學的模式,教學方法要多元,不必施教者一直口述,可以由學習者自己從教材(媒體)中,透過眼、耳、手、口、心的輸入,經轉化、內化、建構出自己對該主題的領悟與觀點,這才是真正得到的知識與智慧。學習應當是知識為表,智慧為裡的獲得,也才是真正的有意義、有效的學習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omik2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